項目名稱:《精“鎂”絕“輪”——高性能輕質鎂合金汽車輪轂生產新工藝服務提供商》
項目簡介:項目通過自孕育半固態壓鑄成形技術加工生產鎂合金汽車輪轂,對合作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和生產線改造。本項目的創新性,體現在采用自孕育半固態壓鑄成形技術加工生產鎂合金汽車輪轂,并結合數值模擬技術有效指導實際生產。其次原料豐富,團隊利用商洛地區生產的純鎂、純鋅開發出了成形操作溫度窗口大,易于操作,且耐蝕性較好的高鋅鎂合金。此項目由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金屬材料工程1902班學生李旭東負責、教師李春指導,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省級復賽高教主賽道中榮獲金獎。
指導教師李春:
2018年,由李春帶領準備參加第七屆中國國際 “互聯網+”大賽的團隊初步成立,那時,離2021年的大賽舉辦還有3年時間。經過逐步打磨,最終以題為《精“鎂”絕“輪”——高性能輕質鎂合金汽車輪轂生產新工藝服務提供商》的項目閃亮登場,過五關斬六將,團隊共獲得國家級銅獎1項,省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項。三載風雨,時光不負,所有美麗都綻放在火熱的思考和艱難探索中。
專創融合,以賽促教
李春認為,“互聯網+”大賽很好體現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一線教師對科研和教學的深層認知,也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激情。
大賽就如何從創新導師團隊的建設與管理方案、人才創新教育體系、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深度融合的措施與方案、地域特色校企協同育人的本質與內涵、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金課等方面,構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協同提升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使得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導向式教學、學生引導與管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的評價與反饋等要素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閉環。
互導互幫,以賽促學
默默工作的工科博士,身后跟著的是大一的萌新小隊,這就是團隊的最初的樣子。懵懂的青年在科研方面就像白紙,但李春欣賞這些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他們也愿意用謙虛和認真跟著老師一點一滴描繪出著奮斗的藍圖。當明確成立團隊后,受限于資金、技術、人員等多方面原因遲遲未能順利推進項目開展。李春便不斷鼓勵學生們,“問題都是用來攻克的”。從團隊的組建到技術的攻堅,從工作的分配到項目的進展,從小問題到大問題,從無到有······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堅持克服各種困難,終于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互聯網+”大賽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條路上,李春和一群有朝氣、有激情、有熱情、敢打敢拼的00后同成長、共進步。作為指導老師,他時常感覺到:不是老師帶著學生向前走,而是學生在推著老師向前跑。自2015年化材學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后,學生們都積極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參與老師們的研究課題。正所謂“教學相長”,在長期互動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督促、相互幫助、攻堅克難。學院良好的科研氛圍,為后續組建“互聯網+”比賽團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根植地方,扎根一線
在沒有高精尖技術的情況下,李春決定,只有帶領團隊從商洛市“3+N產業集群和17條產業鏈”規劃指南、商洛學院大學科技園“一圈、三核、五基地”的建設精髓中尋找方向,根植地方,凝練以地方資源、環境等具有“秦嶺”特色的項目才有更大的實踐價值和意義。
李春團隊項目是“國內首創的自孕育半固態壓鑄成型技術加工生產鎂合金汽車輪轂”,并結合數值模擬技術有效指導實際生產。在項目開展過程中,李春不停地帶領學生去拜訪商洛本地的相關企業,展示團隊逐步成熟的研究技術和成果,時光不負有心人,慢慢的有企業發現其中的科技價值,愿意和他的團隊開展進一步合作。
作為一個技術服務提供商,團隊充分利用商洛地區生產的純鎂、純鋅開發出高質量的高鋅金汽車輪轂,并依托全國唯一一所專業從事礦產綜合利用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和趙鵬大院士工作站,開展技術研發,更新迭代新產品。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李春和一群有“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青年,扎根在教育和科研的一線,以服務地方為宗旨,也珍視秦嶺大地的所有。李春說,“只有愛得深沉,才能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進程中,挖掘出一些好項目,力爭干出一點實事?!?/p>
敢問路在何方?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李春和學生們的未來值得期待!